:::

登革熱

民國 88 年 6 月 23 日總統(88)華總(一)義字第 8800142740 號令修正公布原名稱「傳染病防治條例」為「傳染病防治法」,茲將「登革熱」列為第三類傳染病(甲種)。中華民國 93 年 1 月 20 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09300010081 號令修正公布「傳染病防治法」,茲將「登革熱」修正為第二類傳染病。

資料來源:

致病原

由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中的登革病毒亞屬所引起,分為Ⅰ、Ⅱ、Ⅲ、Ⅳ四種血清型別,而每一型都具有能感染致病的能力。

流行病學

全球登革熱發生的地區,主要在熱帶及亞熱帶有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分布的國家,特別是埃及斑蚊較多之地區,包括亞洲、中南美洲、非洲及澳洲北部,以及部分太平洋地區島嶼。

但自 1980 年代後,似有向全球各地蔓延的趨勢,2010年首度於歐洲的法國及克羅埃西亞出現本土疫情,2013 年首次於美國本土現蹤,在部分東南亞國家如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及若干中南美洲國家,已生根成為地方性傳染病。

潛伏期

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至8天(最長可達 14 天)。

傳染窩

一般認為人與病媒蚊間的傳播循環為唯一的傳染途徑,但在馬來西亞西部與西非,另有猴子與病媒蚊間的傳播循環報告,亦即是森林傳播循環(forest transmission cycle)。

近年分別在千里達及緬甸的仰光發現埃及斑蚊可在自然狀況下將登革熱病毒經卵傳至下一代,只是陽性率較低(分別為 1/158 及 5/199)。在西非也從森林中之雄蚊分離出登革病毒,顯示登革病毒在自然界可以經卵傳遞。但是這種垂直傳播循環在登革病毒的自然生態循環上到底占有多大份量則尚待評估。

治療照護

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可治療登革熱,以症狀治療為主。

[登革熱疫苗資訊]

104 年 12 月全球首支登革熱疫苗問世,為法國 Sanofi Pasteur 藥廠所生產的 Dengvaxia® (CYD-TDV),屬四價活性減毒疫苗,適用年齡為 9~45 歲的兒童及成人,目前已在墨西哥、菲律賓、印尼、泰國及新加坡等 20 多個國家核准上市,尚未在台灣核准上市。

世界衛生組織疫苗接種策略專家諮詢委員會(The Strategic Advisory Group of Experts on Immunization, SAGE),針對本疫苗建議如下:

  • 接種對象為登革熱血清盛行率 (seroprevalence)70% 以上的地區且 9 歲以上 (9-45歲為主)。
  • 考慮疫苗安全性及有效性,接種前須確認為 Dengue-IgG 陽性才可接種,此接種前抗體篩檢策略 (pre-vaccination screening strategy) 須由各國依實際狀況評估採用。
  • 即使國家執行疫苗接種政策,仍須倂同其它預防措施(如孳生源清除、及早就醫等),同時進行防治工作。

因此,在我國尚未有安全、有效的登革疫苗被核准上市前,建議民眾應加強自身的防蚊措施,並積極清除積水容器,杜絕病媒蚊孳生才是防治登革熱的根本之道。

臨床症狀

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感染登革熱時,可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的反應,從輕微或不明顯的症狀,到發燒、出疹的典型登革熱,或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警示徵象,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而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然而,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 2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