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向你心裡的路

點亮孩子心中的燈-談青少年憂鬱症

【文/ 陳品皓】

台灣的青少年愈來愈不快樂了。一項「青少年憂鬱指數」調查發現,有四成的高中職青少年,出現「情緒低落」現象,更有6.4%的男生和8.1%女生已經達到必須就醫的標準。親愛的爸爸媽媽老師們,您們有觀察身旁的男孩女孩們已多久沒露出燦爛的笑臉呢?

青少年的憂鬱症,其實在國高中並不少見。在介紹憂鬱症之前,先請問爸媽,有沒有看過寺廟裡的光明燈?如果看過,你通常什麼時候會點光明燈呢?

仔細想一想我們點光明燈的時機,好像除了安太歲以外,就是在遇到生活中的困頓、瓶頸或是不如意時,也會希望透過光明燈,來照亮我們此刻模糊不明的困境。因此,光明燈在某種精神層面上,是用來指引人生方向的。

而我們每個人,其實也有一盞光明燈,透過這盞光明燈,我們能夠計劃、思考未來、能夠在困頓中也往前進、對未來抱持期待。這盞光明燈,就是我們的大腦。當大腦良好運作時,我們可以做到上面這些事情,但是如果大腦這盞光明燈不亮了,你猜猜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一旦大腦的光明燈暗了,我們就開始不太能夠思考、很難專心計劃、對未來沒有期待跟想象,對事情不再有興趣,失去了對生活事物的動機。

憂鬱症的孩子,就會是這個樣子,因為他腦袋中的光明燈,已經黯淡了。

而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盡量提供各種可能的小火種,在家人支持的氛圍中透過有技巧的互動原則與專業的治療介入,讓孩子的大腦光明燈,能夠再度點燃發亮。

爸媽如何面對與處理?

當孩子或家人承受憂鬱症等身心疾病困擾時,這代表,在未來的日子裡,他有非常多的挑戰要面對。身心疾病的療癒漫長且艱辛,在這過程中,絕對不要小看各位能為孩子帶來的力量。以下是在面對憂鬱症孩子時,可以提供協助的具體方法:

  • 認識疾病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若我們對憂鬱症等身心疾病有正確了解、知道治療的策略與效果,將會讓我們對孩子在復元的過程中,有比較正確的期待,避免不必要的壓力。因此,如果孩子或家人正飽受憂鬱症所苦,對於爸媽來說,了解憂鬱症的相關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 正規治療是王道

    憂鬱症的治療,應當尋求精神科醫師與臨床心理師一起協助,透過藥物與心理治療中的認知行為技巧,協助孩子逐步地走過憂鬱的陰暗之地。

    若孩子抗拒治療或吃藥,這是很正常的,他一定有合理的理由,爸媽可以聽聽看他的擔憂是什麼。如果他對於治療感到疑慮、對藥物的副作用感到不舒服,可以和孩子一起向醫師釐清疑問,解除憂慮,若是孩子抗拒心理治療,父母也可以和治療師一起討論如何克服。

    爸爸媽媽的角色就是溫和且堅定的鼓勵孩子尋求治療,並且支持他完成整個療程。

  • 生活規律化

    憂鬱症會帶來作息上的全面失調,包含睡眠。睡眠對健康是相當重要的,如果作息不規律,也會影響到憂鬱的症狀。因此協助孩子進行規律的作息,越規律的生活越好,並且在規律的生活中仍要提供環境的充分刺激,像是安排日間出去走動、騎車、打球或任何孩子之前有興趣的活動,這些刺激對於大腦的調節有所幫助,也能夠節律睡眠的步調。

  • 任何小進步都值得被看到

    身心疾病的治療是逐步而緩慢的,但對孩子而言,任何一點小小的進展或是改變,都值得被認真的看待。爸媽可以讓他知道,你以他的努力為榮,因為我們要肯定的是他願意面對病症的勇氣,同時避免把自己的期待透過鼓勵變成孩子的壓力。任何生病後的正向改變,儘管和之前的水準可能有落差,但對孩子來說,這都是改善的足跡,值得被大人看到。

    你可以說:「我知道這對你很不簡單,我看到你在_____(方面)的努力,我們一起慢慢來。」

    盡量避免說:「你要加油靠自己呀(造成被遺棄的感覺)」、「你不要想太多(負面的想法很難透過自己控制,這麼說反而增加了無力感)」、「你要想想你的家人呀!你要為他們努力(把改變的責任跟壓力變得更大,引發逃避)」。

  • 主動詢問

    你需要什麼?永遠不要假裝你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當他感到沮喪、難過或是焦慮時,主動問他:「我可以為你做什麼?」好讓患者可以在適度準備的情況下應付眼前的環境。

  • 除了耐心,還是耐心

    身心疾病的發生與個人思考習慣有所關聯,而要改變一個人積年累月下來的思考習慣,相當困難。保持耐心,採取合理的期待,才不會給自己跟孩子太大壓力。

  • 照顧好你自己

    當孩子或家人出現情緒反應時,請務必保持冷靜,你可以同理他的情緒,但避免把焦點過度放在他的情緒上。透過朋友、同事或其他家人的支持,對你來說非常重要。

  • 良好而專注的傾聽

    有時候,光是去說出自己的狀態或想法,便能夠增加患者的控制感,這種控制感在壓力調適及疾病因應上,非常重要。請允許孩子去描述他的感受,你只需要「專注傾聽,不帶評論與批評」,這樣不僅可以更清楚掌握他的狀態,也不會讓他有孤立無援的感受。傾聽只有三個原則:不急忙打斷、不急下判斷、不急給答案。

給孩子的建議:如何面對自己的憂鬱?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過去我們在做某些事情之前,嘴巴都會覆誦或是描述自己在做的事情,比如說:「我要把這個積木放到這個地方」、「滑梯有人在玩怎麼辦呢?我可以晚一點再過去……」,或是在事情結束之後:「今天沒辦法玩到電動,那就下一次吧」等等。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不只是孩子,你會發現我們現在都還常常會有這種自我語言,只是發生在大腦裡,不會真的念出來,像是:「這個豬頭老師,他一定是故意找我麻煩」、「煩耶,每次他這樣念都感覺是在念我」、「大家一定都在等著看我出糗」等等。我們過去沒有特別在意這些自我對話,但事實上,人們對自己所說的話,也可能會決定他們的行為以及心理的狀態。

心理學家麥欽邦(Meichenbaum)認為「人們對他們自己所說的話(內在語言),決定(控制並且引導)了他們自己的行為表現。」

簡單來說,思考(內在語言)是一種習慣,而思考的內容會對情緒以及行為帶來影響。但內在語言不見得一定是負面的,相反的,持平的內在語言也可能平復負面的情緒。因此,我們也可以選擇對自己說的話,不管是持平的或負向的,而這些都會影響你的狀態,端視你的選擇而定。下面有三種自我對話的方式,是在你遇到困難時,可以先試著對自己說說看,它就像是思考的開關或調節器,當你這麼說的時候,有時候狀況就會因為你選擇的開關而有所改變:

  • 「因應式」內在語言

    這是指我們在面對外在環境刺激時,所產生的內在語言。

    比如在面對壓力時,我們可以告訴自己一些應付措施,這可以避免我們掉落進更糟糕的情緒裡,並做出比較適當的回應。這類的內在語言像是:「我可以試試看,畢竟事情並不總是糟糕的,況且我過去做得到,我只是需要一點時間做準備」、「我會有點緊張,所以先試著放輕鬆,然後謹慎慢慢的處理就好!」、「同學說話的方式讓我很難受,我會難受是很合理的,我要好好照顧自己。」

  • 「行動式」內在語言

    這是告訴自己是否行動的內在語言。比如說:「好,我現在很難過,我要停止這些讓我難過的想法,然後再試著先專心五分鐘」、「我要先試著運動五分鐘看看,我可以先安排走路就好。」當我們在利用這類的內在語言時,要先考慮是否自己能做到,否則困擾會更多(比如:我要上床後馬上睡著)。

  • 「評估式」內在語言

    這是指我們在行動後,依照自己的表現做出進一步的評價。

    就像是當我們有了一些成功經驗後,會對自己說:「我做到了,我真是不錯!」、「我有能力可以完成這些事情。」、「其實讓自己嘗試十分鐘的運動,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等等,這都會增加我們對自己的正面感受。

    如果說結果不理想,也可以用此自我鼓勵,像是:「在這件事情上,我有盡力了,或許結果不如我預期,但這不代表一切都完蛋了,我可以從裡面學習,作出一些調整,下次會許會更好一些。」

    這些都你可以嘗試的例子,當下次你發現自己的內在語言開始讓你感到不舒服,或是難過時,不妨練習以上三種調整方法,一旦你慢慢練習成了習慣,說不定也會帶來幫助。

親師守護站

憂鬱症是大腦感冒所引發的症狀,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就醫服藥,以及接受心理治療,目前研究多半指出,憂鬱症的患者同時接受「藥物與認知行為治療」的效果最好。因此,一旦發現孩子出現憂鬱的情緒好長一段時間,同時過去感興趣的事情現在都提不起勁、睡眠以及飲食習慣有明顯的改變(睡太少或睡太多)、非常容易暴躁生氣(青少年的憂鬱特性)時,建議盡快帶著孩子至身心科進一步的諮詢,讓精神科醫師以及心理師透過彼此的專業,一起共同協助孩子的身心健康。